错误404 | 「脑腐」正在“吃掉”孩子的大脑
当下,一种特殊的“疾病”正在悄无声息地在孩子中间蔓延,一点一点侵蚀着孩子的精神和大脑。截至2024年,我国相关患者人数数以万计,其中青少年的数量仍在快速增长,甚至有往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牛津大学出版社选出的2024年度热词为其命名为“脑腐”,指在社交媒体中过度接触低质量内容和碎片化信息所带来的心理和智力的衰退,人的精神和思考能力会出现负面状态。2023年至2024年间,“脑腐”一词的使用频率增长了250%。
假期更是“脑腐”的高发期,孩子们离开了学校有条不紊的学习节奏以及老师的日常督促,大把的空闲时间便被各类电子设备侵占。日常生活时,很多父母为了省事,也会把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给孩子,任由短视频和游戏的声音充斥在整个房间。
只要收回手机,孩子不是哭闹不止,就是发呆,这便是“脑腐”已然在侵蚀孩子的鲜明体现。“平时学习那么累,玩手机放松一下!”“就玩一会儿,能有多大的事情。”不知不觉中,电子产品就成为了孩子们日复一日的亲密伙伴。
研究表明,0-5 岁是大脑神经基础发育黄金期,6-18 岁则是构建复杂的神经系统。这两个时期孩子大脑快速发育,前额皮质日趋成熟。然而,在短视频、游戏等快速、碎片化的长期刺激中,大脑会逐渐无法进行深层次思考,并将长期得不到有效刺激的区域判定为没用,使其发育停滞。长此以往,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滑以及学习能力严重削弱的情况,青春期孩子进而会出现冲动、情绪不稳、计划性差等表现。
曾有新闻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在学校,突然发疯似的用头去撞墙,送去医院后,男孩甚至出现了不会说话、走路和智力衰退的现象,经医生诊断男孩是自身免疫性脑炎。追其原因就是每天过度玩手机,导致作息不规律,免疫系统出现混乱。其实,每逢节假日、寒暑假后,医院都会接收不少出现中风、脑梗、癫痫等情况的孩子。
对孩子而言,享受短视频、游戏的刺激和快乐固然轻松,但透支的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不少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心理问题频发,导致焦虑、抑郁和自尊心低下,甚至走向自惨、自伤的悲剧。打开网络,虚假新闻、极端情绪、畸形审美等不良信息肆意泛滥。成年人面对这些都难以招架,更何况分辨力不足的孩子。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谁都没有办法将孩子与电子产品彻底隔绝。为此,我们需要用心守护,不让电子产品“吃掉”孩子的大脑。所以,与其禁止,不如划好底线。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时长并切实实行,不能随意打破。
同时,用高质量的陪伴走进孩子的世界,主动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散步、读书、运动等等,丰富的体验不仅会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带来的廉价快乐,还会锻炼自身综合能力,让孩子不再将自己困在小小的屏幕之中。
真正能抵御“脑腐”的,不是剥夺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使用,而是在丰富有趣的现实生活中,让孩子明白,一方屏幕难以展现世界精彩,自身潜能无需靠网络证明。